CN
EN

麦家:我不是中国的丹·布朗,我只是中国的麦家

发布时间:2018-08-22来源:澎湃作者:



8月22日,作家麦家和首尔国立大学教授及翻译家米欧敏(Oliver Sacks)在北京举办了名为“米欧敏解密麦家:《解密》的偶然与必然”的对谈。出席对谈的还有麦家作品的另一位翻译家克里斯托夫·佩恩(Christopher Payne)以及近10位汉学家。

《解密》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长篇小说,它的创作跨度达11年,先后被退稿了17次,最终得以出版。这本书被翻译成30多个语种、在超过100个国家出版,此次文学沙龙旨在揭开《解密》在海外获得成功的秘密,也探讨了作者的文学世界。


翻译是书本的重生

谈起翻译麦家作品的缘由,米欧敏说自己在首尔国立大学当中文老师期间深感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知之甚少,不知从何开始着手研究,于是将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几乎都看了一遍。正是此时米欧敏遇见了麦家的《暗算》,内容情节深深将她吸引,于是有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米欧敏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克里斯多夫,两人达成了翻译该书的共识。作为古代汉语教师的米欧敏阅览过许多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她坦言中国古代文学高深难懂,所以翻译《解密》的难度对她而言不算很大。 

麦家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要让西方了解中国。麦家表示,译者就像知识种子的传播者,用汗水浇灌种子成长,最终孕育出一朵花,在各国读者面前绽放。


不是中国的丹·布朗,只是中国的麦家

麦家的小说一直以来被叫作“谍战小说”,可麦家本人却并不赞同这个标签。“我写的不是谍战小说,间谍只不过是主人公的一个职业而已。当你带着谍战的期待来看我的小说,有可能会失望,因为我的小说里面没有谍战的基本要素,比如说枪、杀人、色情。” 《解密》《暗算》和《风声》表面上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破译密码,但麦家认为人间最难破译的不是密码而是人的内心和命运。

米欧敏说国外许多读者评价麦家为“中国的丹·布朗”,对此麦家回应“我不是中国的丹·布朗,我只不过是中国的麦家而已”。他认为,丹·布朗的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而自己的作品是一种与之不同的文学小说,所以各具特色,也没有高下之分。

回顾《解密》的诞生过程,时间跨度长达11年,遭遇了出版社的17次退稿。在此过程中麦家表示坦然:“浮光掠影可能不一定会反映到作品里,但是人生一些重大的变故,人生重大的孤独,或者一些心酸,一些沧桑的东西,它是很容易沉淀到文字里面去。”他相信一本书有人类的心跳,才能和读者心心相印,否则的话单纯追求一种感官的快乐、本能的满足,都不是文学应该承担的价值。


文学里藏着人生

谈起喜欢的作家,麦家说博尔赫斯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说:“我在写《解密》的漫长十年当中,这个作家一直非常亲密地陪伴着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敢于写容金珍这种所谓的肩负着间谍身份的人物,当我的小说材料,也是仰仗于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让麦家看到了以间谍为主人公的小说的种种可能,也正因此激发了他走近小说主人公容金珍的世界。“我们人生当中有时候会被一句话或一个人擦亮你的眼睛,博尔赫斯就是我而言就是这样。”麦家说。

写作陪伴了麦家三十多年,完成每部作品的时间跨度各不相同,麦家坦言自己在创作期间的状态也不相同。有时候一个人关在深山里面,有时候到人群去写作,有时候拿电脑到花园里去写作。他认为创作要打破长时间一种状态的桎梏。写作的状态五花八门,作家投入写作状态后经常情绪不能自已,时而心花怒放疯疯癫癫像个孩子,时而懊恼得像个魔鬼。他还调侃道:“作家真正进入写作的状况,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我从来奉劝女孩子千万不要嫁给一个作家,作家作为生活中的一个人,他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文章推荐

康夫、刘毛宁、靳锦 | 漫谈城市文明中消失的精怪
8月19日,作家康夫携新作《朝阳南路精怪故事集》来到北京中信书店,与刘毛宁、靳锦展开对谈。三位嘉宾与读者一起

“耳朵的需求一直都在” 有声书的前世今生
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出版机构进入有声书市场,《活着》《围城》《百年孤独》等文学经典也陆续有声化。喜马拉雅报告

Children’s Books in China 2020: Thinkingdom Children’s Books
At Thinkingdom Children’s Books, publishing a title—be